NG 的履歷

通常求職的第一關是書面資料審核,個人認為能獲得青睞的履歷,都具備強大的說服力。

說服力從何而來?

證據

這是書面資料需要緊緊扣牢的大重點。

以下就用 104 的履歷當案例,說明何謂 NG 的內容。


作品

當職缺要求附上作品,請務必用心準備。沒有完整作品還想拿到 offer,除非求職單位不挑,或者求職者是橫空出世的奇才。

比方玩運彩的 PM 職缺已註明需附「APP、WEB 或專案規劃的 UX 相關作品」,保守估計超過 85% 的應徵者沒有理會這項要求。多數情況是缺件,其他則是答非所問—附件與職缺要求無關。

即便是轉換領域的沙場老將,也不該自恃過去顯赫的戰功而不交作品集。換了專業領域,心態就該歸零了,缺件只會展現出消極的求職態度

根據目前收到的履歷,我一度懷疑「UX portfolio」、「UX 作品集」的觀念太過冷僻,google 後卻找到一堆看不完的資料,這代表求職者只要有做調研,就會知道職缺的要求。

就算無相關經驗,不代表可以沒有作品。夠積極、對 UX 也有高度熱忱的話,大可自己選定題目,研究、改善現有產品的問題。比如多數台灣人都有用 Line,難道這個 APP 的 UX 已經做到極致?如果覺得 Line 的 UX 很傑出,那麼跟 Telegram 相比呢?

疫情期間所有購買口罩的流程,存在哪些優點、問題?如何改善?如何追蹤成效?

還可以從很多生活層面挖掘使用體驗的問題,以上信手捻來就有兩個,第二個題目還超大。

研究成果可以發佈到 blog、上傳到 Slideshare、自行拍片更新到 youtube,或者最起碼製作成排版整齊的 PDF 檔,方法很多,就看求職者花多少心思了。投入的心力也代表了做事的態度。

但如果只是兩手一攤,直接回報沒有相關作品,又表示對職缺內容抱有高度興趣,光說不練叫別人如何相信?

圖 01 我就是沒作品布蘭妮要怎樣?

作品集的主軸需緊扣 UX,要濾掉不相關的內容、機密資訊,再以嚴謹邏輯妥善組織濃縮後的精華,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我曾收過一堆流程圖和後台規格的大雜燴,這一看就是急就章。還有求職者把合約書裡的客製規格和公司報價單放進作品集,對於機密資訊外流毫無警覺心。

如果是多人合作的 UX 專案,務必!務必老實交代自己的工作內容,別試圖用含混不清獲取個人的求職利益。更糟糕的是抄襲、盜用作品,這點絕對是大忌!曾有兩位任職過同一間公司的求職者,先後遞交的作品有九成內容相同,即便只有一個冒牌貨,因為很難釐清案情,最終兩個人選都淘汰。

關於作品的水準,不妨觀摩一下國外知名企業「實習生」的 UX 作品集,厲害的代表作不用多,1~2 件就能彰顯用心程度了。這裡要再提醒一次,千萬別以為 UX 作品集等於 UI 作品集,使用體驗不是只有 UI,也可能沒有 UI,視專案性質。只是設計人比較吃香,強者能做出很專業的作品集。

至於美觀能否加分,取決於是否顧好「內容」的品質,所以別搞錯重點了,不妨再看看這個案例


自傳

最忌諱從頭到尾缺乏實證,用寫日記或寫作文的方式在寫自傳,比如自信滿滿的「期望值」:

人生就是終生學習,希望錄取後學到專精技能。不只是充實自己,也希望能對團隊有所貢獻。

或者滿口「格言」:

認真、肯學是我的特質,Steve Jobs說:「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我總是期許自己像塊海綿,奉行Steve Jobs的精神。

認真是認真到什麼程度?每天坐在牡丹樓邊滑手機邊打屁一整天的讀書人也覺得自己很認真。

量化前的詞彙在每個人心中的認知都不同。

與其寫一些不著邊際的自我期許,不如拿出拳拳到肉的作為,交由徵才方來評判努力的程度,比如以下寫法:

為了深化「某項能力」,開始學習「某項技術」,以「某個固定頻率」持續長達「某段時間」,並將成果發表於「某個平台」。

大概就是引用 5W1H 之類的概念交代具體事證,寫法可以自行舉一反三,所以重點從來不是說了什麼,而是做了什麼。


工作銜接

工作轉換之間難免有空窗期,但空白到一年半載,已經不是短時間。一般小資族會有經濟壓力,普遍來說不會想要一直燒老本過日子,所以最好補上說明,大致交代那段時間的活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聯想。

最常見的比如出國打工度假、家裡有困難等等說法。

切記,別瞎扯,露餡被抓到就難看了。

圖 02 工作銜接有長時間的斷層


語言能力

如果是求職單位都用中文溝通,應徵者的母語也是中文,就不用特別強調中文能力了。

試想,如果連使用中文都有困難,誰敢錄用?

圖 03 多此一舉的精通中文

「略懂」通常代表沒有實戰價值,就算列了十幾項外語也不會加分,反而像灌水,也顯得當事人無法深化能力,不如拿掉。

圖 04 外文全都略懂略懂就別列出來了

如果想強調外語能力,自認聽說讀寫樣樣精通,那麼,最好附上有力的實證。

以英文來說,只有 TOEIC 滿分還不夠,因為該測驗只考聽跟讀,所以頂多只能自認精通聽、讀。若沒有長年的海外學經歷,至少要有相當高分的 TOEFLIELTS 打底,同時附上文筆流暢、能彰顯程度的外語自傳或其他顯著證明。

圖 05 要能證明自己精通外文啊!

所謂「彰顯程度」的自傳,並非刻意賣弄、炫技,或改用艱澀的單字。舉個反例,我曾不只一次看到自認精通英文的應徵者,自傳這麼寫:

「I can …………. I will…………..I wish………..I always……………I know…………I prefer………」

每句話結尾後都是接著「I」開頭,轉換成中文會是:

「我可以…….。我將會………。我希望……..。我總是……..。我曉得……..。我偏好…………。」

母語是中文且文筆很好的應徵者,會有人這樣寫中文自傳嗎?

為了避免武斷,我仍會瀏覽內容再下判斷。果不其然,程度還好而已,無一例外。

一旦被徵才方察覺自我表述有過度膨風的問題,整份履歷的可信度將嚴重打折。


技能專長

從以下落落長的技能設定,看得出應徵者的核心能力嗎?

圖 06 專長很多但失焦

很難一眼判斷,而且大多跟應徵職缺無關,作業系統類還出現一項明顯過時的「Palm OS」………。

再看另一個 NG 的案例(圖 07),技能也是落落長。該位求職者擅長 JAVA,又會平面設計、CIS,還懂室內設計等專業,至少跨足三個領域,這樣的人才可遇不可求啊!

但是書面資料完全未提及學習程式的經過,也沒附上作品,可信度瞬間變成大問號。

圖 07 至少跨三種領域的強者

羅列技能專長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每一項都是蜻蜓點水,反而是扣分。能力養成原則上可以兼顧深度、廣度,但最好先鑽研出核心能力,同時在履歷中展現成績,避免淪為老王賣瓜。


推薦人

求職者提供的推薦人不一定是強力證明,因為雙方可能都有幫推的默契了,這就跟考生找教授寫推薦信的道理一樣,老師不會白目到在這個節骨眼爆料學生的重大問題。

如果沒有推薦人,空著沒關係,不用硬拉好朋友進來湊數。


細心度

應避免:

  • 錯字。
  • 無效連結。
  • 壞檔。
  • 非跨平台格式。
  • 鎖權限。

前三個問題只要求職者多檢查、實測連結、下載後開啟檔案,多半可以避免低級錯誤。

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是非跨平台格式與鎖權限。

我曾收過 .docx 和 .rar 檔,前者打開後跑版(為何不用 PDF?),後者需安裝軟體才能解壓縮(為何不用 ZIP?)。

雲端檔案則需測試共享權限,試試看登出帳號後能否開啟連結。

再來是進階的細心度,需要求職者以 UX 的精神多思考,當徵才方收到書面資料後會怎麼處理?

比方我習慣將應徵者的作品丟進一個資料夾,方便瀏覽。但是光看資料夾中的檔名,哪分的出來是誰的書面資料?

圖 08 唯獨一個被碼掉姓名的應徵者有照顧到細節。

圖 08 請讓我找得到你

有些求職者會另外用線上服務製作罐頭格式的 Resume,需注意別為了美觀採用超小字級(設計人的通病),書面資料不是自己看爽就好。

如果履歷的美觀是第一重點,那麼 UX 呢?


管理責任

無論是 Product Manager 還是 Project Manager,「Manager」這個字眼容易造成過度美好的想像,誤以為 PM 是管理職。

實際上 PM 的權限要看組織的型態。越接近專案型的組織,PM 真的是承上啟下負責專案或產品,不但可以指派工作給專屬的團隊,也擁有人事的管理權和考核權。

這樣才算是「帶人」,可以在履歷上宣告管理責任。

至於非專案型的組織,開發團隊是大家共享,可能一個技術人員同時對應兩個以上的 PM,同時開發不同的專案。這類型的 PM 通常沒有考核權,可能連管理權也沒有,這時 PM 跟開發團隊是「平起平坐」的關係,甚至被弱化為傳聲筒、專案助理的角色,可有可無。

像這樣的情況,PM 沒有帶人,自然不能聲稱有管理人事的經驗。

關於這點,強烈建議照實交代,不然很容易被問出破綻。


求職者為了脫穎而出,難免層層包裝,這是人之常情。同樣道理,徵才方也會適度美化自己。但粉飾應建立在條件足夠、有具體事證的前提,不該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以抄襲、造假、過度灌水的內容試圖蒙混過關

在書面審核階段,履歷的所有內容都會被放大檢視,就算僥倖通過第一個關卡,後續階段書面資料仍有可能被拿來對照應徵者的說法,缺乏真材實料的冒牌貨很容易被看穿。

成長沒有捷徑,還是老老實實的一步一腳印吧!再把成長的軌跡如實呈現在履歷中。


玩運彩工商時間

PM 產品開發
月薪:40k~55k
地點:高雄


Featured Image by Alvaro Reyes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