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拍賣類型網站、APP,幾乎是把“更多推薦”設置於購物前,若包含熱門分類、限時商品,加上平台內的廣告,推薦區域是琳瑯滿目,個人認為得取決購買目的,“更多推薦”功能需求可能低於使用者“主動搜尋”。
依購買的商品類型決定“更多推薦”設置,如高單價類家電/3C商品,或衣食用品,為讓使用者有更多參考,並找到合適的商品,購買前設置“更多推薦”為合理操作,“更多推薦”也能依該商品主題分類,如“相關商品”、“其他人瀏覽”等進一步將商品內容推薦給使用者,甚至以分享使用心得的形式呈現。
承上,若為該商品附屬物或周邊,可於商品頁面使用“加購”方式推薦。
股市投資或短期殆耗類商品如彩卷、娛樂(如線上夾娃娃機)或奢侈性質商品可重複購買,購買前後皆可利用不同方式呈現“更多推薦”的商品,購買後可參考推薦立即再次消費。
此外,購買前後皆可設置“更多推薦”,唯獨在購買中可能不適合,進入購買流程介面後,僅讓消費者專注於完成結帳。
【市面購物平台檢視】
幾個主流拍賣/購物平台如出一轍,首頁頂部幾乎是宣傳商品,“更多推薦”則設置於內容區域下方,依瀏覽紀錄提供推薦商品。

其實,“搜尋”應該是多數使用者會直接操作的功能,如果將“更多推薦”設置於彈出的搜尋紀錄下方(如上圖),是否能成功吸引使用者點擊?可作為另一個頂部區域設置使用,但缺點是需要多一次點擊。
淘寶

- 商品頁面,於商品內容下方提供“店舖推薦”,為該賣場內所有的同類型商品。手機APP版本為對應商品內容量,滑動後於頂部顯示主要項目,以錨點方式連結(上圖左)。
- 商品頁面內“評價”區,可參考其他消費者回覆內容,附上照片的使用心得不在少數(上圖中),對欲購買商品有加分效果,不必再另尋開箱文。
- 找相似/同款商品功能(上圖右),個人覺得很實用,前者可挑選類型,後者可比價。
蝦皮

- 整體佈局與淘寶差不多,但畫面乾淨與功能易用,操作較順暢。
- 商品頁面,於商品內容下方依序提供“其他好物”、“相似商品”、“猜你喜歡”,分別以左右瀏覽(上圖中)、即時載入(上圖右)顯示。
露天

- 個人常用平台,功能性來說該有都有,持續優化但中規中矩。
- 商品頁面,於商品內容下方提供“相關推薦”,與即時載入相比,個人偏愛左右瀏覽方式,若“更多推薦”可命中購買者興趣,不用顯示太多。
momo

- 首頁冗長,主要也是熱門商品、限時/品牌特賣,比起“更多推薦”,使用者是否更在意的是找商品方向(逛網拍)、價格、限量品。
- 商品頁面,於商品內容提供“優惠加購”(上圖中),“猜您喜歡”則設置於底部(上圖右),個人認為“更多推薦”在既有平台上需求不高,原因是在瀏覽“更多推薦”前,使用者更傾向使用搜尋、篩選。
【更多推薦位置】
在首頁,“更多推薦”適合設置於網站頂部,可依照個人瀏覽紀錄來判斷推薦類型,可能是熱門商品、特價組合。
商品頁面中,“更多推薦”適合設置於內容下方,讓使用者先瀏覽商品內容,缺點是當商品內容量過多時,“更多推薦”會被迫擠壓至最下方,對手機APP版本使用者不太友善。

nngroup某篇使用體驗文中第一段分享,sephora網站內的Recommended For You區域,在首頁設置的位置過低,需要滾動頁面才能找到,一位重度使用者表示,希望可以自由排序網站內的區域。
獨立網站首頁頂部,或許可以這麼做,直接讓使用者瀏覽自己最關注的商品資訊,當每次進入網站瀏覽時,馬上就能看到推薦內容,使用者點擊機率可能大幅提升;購物平台首頁頂部,則是設置廣告的最佳版位。

amazon將“更多推薦”放在首頁頂部區域,除了頂部,大部分內容區域也直接推薦使用者關注過的商品類型,並提供更多瀏覽紀錄與建議;商品頁面內同類型的“更多推薦”區分更多,所佔版面非常廣,包含廣告、他人瀏覽、商品比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