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的「厲害」是指能力方面的提升,不代表社會成就。
作者具有心理背景,從書中內容可以推測他的知識涉獵相當廣泛,思路也很犀利,以下是值得仿效的重點。
MVP 精神
這是目前開發產品的顯學,轉譯為白話就是用最低成本的方法試水溫,如果驗證目標族群需要該產品、功能,再繼續用 MVP 的方式迭代、調整方向,先求有再求好,有別於「一步到位」的哲學。
這個觀念還能應用在提升自我能力,套用目前流行的說法,便是「滾動式修正」,應現實的需要調整努力的方向、修補漏洞,同時把力氣投資在有實質效益的重點項目,其餘果斷捨棄。
比方學習,職場上沒有所謂的學完再上場,多半要打帶跑,所以設定目標後,程序上變成「學習 → 驗證 → 反省 → 修正 → 學習……」的循環流程,關注的焦點在於找出進步、犯錯的原因,修正後繼續驗證,而非靠單次表現的成績來肯定或否定自己。
延伸閱讀:《精實創業》
追問
追問,代表具備一定程度的好奇心,以及解決問題的主動性,最基本的問法是「為什麼?」,或是像《真確》提到的「怎知為真?」
有別於不加思索照單全收,追問展現的是求真與嚴謹思考的態度。
提出疑問後主動求解,或是參考別人的做法執行,得到結果後彙整、反思,再繼續從既有線索挖掘,最理想的情況是挖到窮盡為止。
這跟「查案」的精神雷同。
通常越難的問題,代表根源藏得越深,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腦力處理,伴隨而來的壓力可能大到難以承受,但過程中也會累積解決問題的能耐與實戰經驗。尤其後者,很難只靠練習獲得。
有時新的思路與發現,就是在追問與解決難題的過程中找到的,這點《賴聲川的創意學》有非常完整的說明。
溝通的盲區
我知 | 我不知 | |
你知 | 我知你知: 溝通順暢。 | 我不知你知: – 雙方認知有落差,溝通不良主因。 – 自己認知有盲區,需向對方討教。 |
你不知 | 我知你不知: – 雙方認知有落差,溝通不良主因。 – 若沒有考慮到對方,會變賣弄。 | 我不知你不知: 雙方都有認知盲區,需要學習。 |
作者用二維矩陣將溝通的重點具象化。溝通是互相傳球,落差經常發生在「我知你不知」、「我不知你知」兩個象限。
「我知你不知」普遍主因是沒做到換位思考,以為自己理解,別人也該知道;而發生「我不知你知」的情況時,自己可先思索是否缺少先備知識,導致溝通搭不上線。有時溝通困難,是同時出現這兩種情況,需要關係人各退一步,很難說一定誰是誰非。
這個簡單易懂的架構,也能輔助我們省思自己的溝通能力。
當然,全書精華不只上述幾點,但身體力行不求好高騖遠,若能先實現 MVP 精神、追問,並注意溝通盲區,已經很不簡單了。
博客來:《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刊頭圖片 by Erico Marcelin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