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主要談建立習慣的原理和訣竅,作者建議先改變身份認同,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用環環相扣的四大程序塑造好習慣:
- 提示:在情境中顯而易見。容易觸發起手式,自然完成後續動作。
- 渴望:讓習慣有吸引力。用「誘惑綑綁」,配對「想要」(自己喜愛的事情)與「需要」(待建立的習慣)。
- 回應:初期行動無壓力,先養成「入門習慣」,再談挑戰。
- 獎賞:要立即且令人滿足,大腦才會認定值得重複執行。
講白了就是找出問題、建立流程並且優化,將原本模糊的培養習慣變成成系統性的章法。
整體來說,方法實用又好入手,說理也清晰易懂,剩下就看執行力了,這部分沒啥懸念。讓我感興趣的反而是書末「如何從『A』到『A+』」的章節。
選對戰場
作者認同持續精進,但並未把精進神格化。
理由是「基因」會決定一個人的強項。
人性是「最小努力原則」,在適合自己的戰場努力,才能節省能量並持續取得成就感,有成就感才走得遠。
作者提出兩個切入點,分別是:
- 先了解自己的性格:比如外向、內向等等。對自己坦承,依據性格專精能力,或打造獨特的包套能力,不要跟風。
- side project:撥時間試水溫,可能發現新大陸。
有別於忽視天賦,將「鍛鍊」視為萬用解的觀點,作者的觀點相對中肯,不是說人只靠天賦不用努力,而是選對方向努力,不但可以省力,也能提高勝出機會。
當然我們也不該隨意把他人的成就簡單歸功於天賦和幸運,無視背後的辛苦。
無聊
到了某個時間點,一切都歸結到誰能處理每天訓練的無聊,一次又一次,反覆做著相同的舉重動作。
當結果可以預期,缺乏新鮮感,習慣就可能變成例行公事一般無聊,導致興趣衰退。這是在精進軌道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挑戰,即使對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也一樣。
再有趣的事情總有令人厭煩的時候,這個問題並沒有厲害的解法,只能說從這點可以區分專業與業餘。專業人士即使進入倦怠期,該做的依然認真照做。
所以成為職業電競選手、youtuber,長期從事看似很爽、很好玩的工作,其實沒有想像中簡單。
反省
建立習慣的優點是自動化,將事務交由大腦的「系統一」直覺反應,保留心力應付難題。
缺點是僵化。
第一個問題是思考、做事失去彈性,照公式走之後通常不會精益求精,也會因為太過習慣而有失謹慎,一旦在要事上出問題,後果可能很嚴重。
此問題的解法是定期反省重要事項順遂、不順的原因,思考從中學到的經驗。所以平常的紀錄很重要,不然要依賴大腦記住全部事情?
第二個問題是得心應手後可能自滿,本位主義興起而抗拒改變。
關於身份認同的的解法,則是定期思考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面對生活與工作的心態,以及未來更高的標準,同時改用自身的強項或特質來定義自己,取代特定的職業或身份。
參考:《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Photo by Clem Onojeghu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