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造型的藝術

廣場前的獨角獸鋼彈。來源:google圖片

談到機器人的領域,實在是太廣泛了,以個人接觸最深的還是日本有名的”鋼彈”設計,該產品應該比較屬於靜態的機械造型設計吧。那”鋼彈”一詞是怎麼來的?原因是從”Gundam”翻譯而來,某些山寨產品則取名為”高達”、”敢達”來替代。

“鋼彈”最早由日本動畫導演”富野由悠季”所創作,而後所產生一系列的續作,至今約39年的熱潮還未曾退散過,仍然繼續稱霸著市場佔有重要一席,所建立起來的玩家族群從小孩到老人皆有,故事與世界觀可在維基深入了解,每個系列的推出都有對應的年齡層。

御台場鋼彈

台場在江戶時代末期被稱為江戶灣,為抵禦外來入侵的砲台駐點,在近現代的都心計畫中大興土木,於富士電視台搬遷至此後觀光產的興起,帶動更多廠商進駐的趨勢,發展才逐步升溫,台場地區是由填海的方式做出的人工島,如今成為觀光娛樂、國際型都市,2012年在DiverCity Tokyo Plaza台場購物廣場前常設展出的1:1尺寸巨大鋼彈,是先前經過了兩次短期展示,第三次重新整修後才作為永久展示(但目前已被撤換)

獨角獸鋼彈。來源:智慧機器人網

目前展示的機器人為“獨角獸”鋼彈,應該是人氣正夯的機體,比上一代配置更豐富的聲光效果,還自帶變形結構;某次的員旅剛好有將此景點納入行程,可以說台場地區真的很大,連建物棟距也寬闊,花了好些時間才找到這藝術品,近距離的觀賞嘆為觀止,日本人做工真的非常細緻,現場每位旅客人手一機都正在拍攝;不過很恰巧當天離正式展出時間還有兩日,外圍工程防護牆都還未拆除,無法一覽全部樣貌,官方居然還設有好位子拍照區,需要收費進場…

一些施工中的過程。來源:google圖片

這次擔任機械設計為“角木肇”,整體內部支架採用鋼骨結構,內層到外甲多為耐候材質與玻璃纖維,工程人員用拼裝方式一一組裝各部零件,造型方面與先前的鋼彈相比,有更多的層次(機體原本概念上就比較豐富),加入近年流行的裝甲展開設計,整個工程約在短短數月完成,設計者不只參與這次大型展示的監製,機體創作者也是設計者自己。

再來講一下被人稱作鋼彈機械設計之父的”大河原邦男”,在鋼彈誕生前就已經為不少機器人設計催生,至今還在日本機械設計圈子活躍,合作作品的熱度大概就像木村拓哉的收視保證差不多;為日本電動車公司操刀規劃設計概念,歷經5年才完成的Earth-1,該企業也表示想讓駕駛員的體驗像是在操作機器人。

Earth-1。來源:聯合新聞網

鋼彈有價值嗎?對個人而言是從小陪伴長大的玩物(玩具店老闆都會說:玩玩具的小孩不會變壞啦),不少玩家應該也是如此,在世界各地都擁有一個不小的圈子,例如絕版收藏可能非常值錢。

變形金剛

比起日本,美系的機械風格又更加寫實複雜,專注在細節的表現與合理的機械原理(可能也有關於歐美機器人研究有關,熟悉這一塊領域的設計師與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猜測變形金剛只是模擬研究中的一小部分,並完美化的成果,由概念設計師創造外型之後,在由機械設計師賦予變形結構,拆解還原圖中的樣貌,在基礎結構以外的部分,為了機械美學與造型設計,還是會加入許多誇張不合邏輯之處。變形金剛系列開始至今約34年歷史,第一部上映的電影在2009年,雖然劇情大多都較為枯燥乏味(爽片一般),然而在特效與機械的設計上卻有突飛猛進的表現。

左圖為Robert Simons被淘汰造型概念,中圖為Warren Manser被錄取造型概念,與右圖電影造型雷同。來源:直線網

從玩具設計來看變形結構

造型還原度。上圖來源:google圖片下圖來源:hiveminer

實體化的產品總與設計概念有許多落差,與電影中的機械設計相比,又是另一種領域的設計轉換,歷經十幾年不斷演進推層出新,在結構上精緻化的成分越來越重,並兼具造型美學,從設計者的概念可以看見結構變形的巧思、與技術上的克服(如材質的搭配選用,在活動的過程確保順暢、結構抗力性的計算、分割外型的配置減少密合度),以玩家體驗角度來說會覺得非常驚艷,覺得電影中那種亂來的變形居然可以實體化。

變形過程。來源:TFW22005

唯一值得抱怨的點是官方產線,一直以來的品質控管並沒有做得很好,或許產品屬性是被歸類於”玩具”的原因(簡單說是用於觀賞的叫精品/模型,能夠把玩的叫玩具),變形金剛絕大部分也是針對兒童所設計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