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創業》

書名有“創業”兩個字,不代表這本書只適合有志創業,或者已經創業的讀者。我倒認為這本書適用的對象很廣,不只是經營者、管理階,第一線的設計、工程、PM、行銷、業務等角色,甚至對未來職涯迷惘的工作者、終日渾渾噩噩的大學生、老是被發好人卡的暖男,或多或少都可以從這本書獲得啟發,甚至會改變思考的角度。

為何一本主軸談“創業”的著作,適用範圍這麼廣?

作者持續扣住一個重點:以最快的速度,循環式的驗證、評估、學習。驗證是為了取得實戰經驗,評估驗證結果,並記取教訓,作出修正。再透過每一次的驗證逐漸逼近目標,實現願景。

“精實”的前提在於“效率”,正因為新創事業處在高度不確定的狀態,當務之急是先驗證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假設,也就是產品/服務能否帶給使用者價值?對用戶有用處、能解決用戶的問題,才會有人想用。第二個需要驗證的是成長假設:產品/服務能否吸引到更多用戶,持續擴大市場規模?

價值假設與成長假設都驗證通過,初創事業才有可能靠自己的力量站穩腳步,而“時間”對於初創事業的存亡相當關鍵,想當然是越快通過驗證越好。在找到獲利模式之前,絕對不能鬆懈腳步。

正因為要以最快速度完成驗證,取得實際的市場反饋後再作出修正,逐步實現目標,對於開發團隊來說,“敏捷”很重要,思考、執行上都要更加靈活,以隨時應付變化。所以企劃不該自滿於能做出鉅細靡遺的文件,應該要思考規劃內容的價值、成長假設是否成立?開發者也不該自滿於做出多強大的功能、設計出多漂亮的介面,應該把重點擺在工作能帶來多少“成果”?

當假設驗證後都不通過,事業找不到穩定的獲利模式,就會走到轉型的十字路口,作者稱之為“軸轉”:

允許軸轉的次數決定初創事業跑道的長度

若用減法觀點來說明上面那段話:

測量跑道剩餘長度的正確方法,是計算初創事業還能再進行幾次軸轉。

軸轉同樣要做驗證,初期的假設行不通,代表接下來的策略可能有重大變更,變更後同樣面臨未知,一樣受到時間、資金有限的考驗。軸轉對創業者來說相當困難,需要面對的勇氣,承認原先設定的策略失當,需要大幅轉型。許多創業者走到轉型的十字路口,未能正視錯誤也好,或者無法承擔重大決策的壓力,錯失良機,最後導致事業走向終點。轉型是為了找出事業體的出路,在找到穩定的獲利模式之前,可用資源會決定轉型的次數,所以這個“驗證—評估—學習“的循環必須越走越快,從每次的循環中吸收更多實戰經驗,壓縮每個程序的時間以取得更多軸轉的機會。

看到這邊有沒有什麼啟發?

快速完成“驗證—評估—學習“的循環,以MVP(最小可行性產品)、A/B testing投入驗證,快速取得市場經驗,再思考如何調整,進入下一輪的驗證循環,這套模式不但適用於初創事業、大企業中的新事業體,也適用於個人。對未來迷惘的新鮮人,可以把自己視為產品/服務,設定願景,持續嘗試,直到找到自己的價值、成長引擎,謹記在取得市場認可之前,一切只是個人的想像而已,即使擁有恢宏創意、紮實技能、漂亮學經歷,不代表一定能得到自己期望的階段結果,人才不是自己說了算。一直被發好人卡的暖男也是一樣,所謂的暖心特質、貼心舉動,若非對方(可視為市場)所需,就該調整策略,或評估轉型了,否則做得再多都不符合對方需求,或者做法根本脫離現實,那只是暖男個人的一廂情願罷了,對方(市場)沒必要領情。

 

One thought to “《精實創業》”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