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APP

打開網銀APP,通常是做即時性的操作,外出可便利使用的綁定支付、轉帳繳費功能等等,網銀APP優先考慮的應該是功能性與介面引導的問題,可以讓使用者順利完成正在操作的項目,Play商店至目前還沒有破4分的網銀APP出現,所以大多介面體驗都停留在普通程度,也顯少看到介面更新改版(有功能性方面的更新),陸續有更新的APP,幾乎是整個汰換成全新介面,如行動生活家APP、土銀網路銀行web,銀行體系漸漸也意識到線上服務的重要性。

報導顯示數據,大陸地區的支付寶APP已經取代了銀行APP,2017年全民帳單佔比為82%,其餘的18%為各大銀行APP支付佔比,居然連支付寶的一半都不到。支付寶最初也是從支付功能闊展而來,如今連結了日常生活面許多便利功能,銀行APP應該也可以這麼做。

相反的,面對信用卡盛行的國家,電子支付就好像就可有可無?(雖然兩者都非常方便)

在台灣實體市場還未普及的原因,可能有手機過舊而不支援、店家端的裝置設備,以及整合面很複雜的情況,若不是剛好可以對應支付的情況,還是只能使用現金;掃描QR code付款,必須拿出手機,解鎖,打開APP,點擊上幾次操作才能到付款頁面,面對信用卡技術的進步,小額付款可直接感應晶片,沒有太多餘的動作,像是apple pay、android pay、台灣pay等等也都是方便的綁定支付系統。

行動生活家(花旗)

登入(左)、首頁(中)、選單(右)

介面感覺比較冷靜,銀行頁面通常都會有許多聲明公告,必須塞入爆炸性的文字內容,行動生活家簡化了過多的圖示,以文字排列組合、文字區塊佈局,將資訊清楚呈現。

  • 當作一個平台,若有開通功能,APP才顯示操作介面。
  • 再登入前選擇你的使用目的。
  • 註冊:手機可直接註冊網路銀行,有一般網銀功能及股市交易;不需登入網路銀行也可瀏覽餘額、最新交易資訊。
  • 客服即時通:少見的運用在網銀APP,試用數次之後,客服的回覆速度頗快,若是小問題可節省撥電話的等待時間,缺點是要手打字。

Richart

登入(左)、首頁(中)、選單(右)

近兩年來“數位銀行”的服務興起,RichartAPP介面標榜吸引年輕族群,利用吉祥物狗狗等插畫搭配,帶給人輕鬆活潑、俏皮的設計;對於剛接觸的使用者來說,把族群常用的功能大膽佈局在主畫面上,一些互動設計可以提升使用者記憶點,使用特定消費、理財操作也便利許多。

  • 個人是使用手機APP線上開戶,困難程度有稍稍提升,但好處是各種證明文件,只需要清楚拍照上傳即可。
  • 比起在傳統銀行介面,RichartAPP表單輸入資料過程順暢許多,把引導效果弄的很有趣。(申辦完後免不了一些升級,例如QR扣帶入帳號功能的操作導引,就把接下來要進行的步驟說明的很清楚)

O-Bank

登入(左)、開戶(右)

 

身份認證>上傳證件>基本資料>選卡完成,無痛超快速APP開戶體驗,十分鐘真的可以完成線上開戶(打字很快+選卡果斷的人,大約只需要5分鐘),過程還蠻有趣的,簡單四個步驟完成後便能使用網銀的所有服務,操作與審核的門檻低。剛接觸數位銀行的使用者,第一步可能是開戶,O-bank在這裡算做的很棒,不論是電腦還是APP,先搶下操作體驗的環節,在後續服務、持續使用都可以增加使用者黏性。

  • 表單內容自動中翻英、自動辨識證件上文字帶入表單、透過他行帳戶進行身份驗證,大幅降低使用者在填寫表單的時間。

其他銀行APP

來源:play商店。國泰世華(左)中國信託(右)

應該也不會為了美美的介面去申請銀行帳戶,有需求才是重點,使用族群很廣泛,依照特定需求選擇,當沒得選非得要使用APP時,使用體驗可能也不是那麼重要了。不過銀行APP在介面上的轉變,添入巧思在用戶體驗上,可以達到加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