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ntity Redesign 身分證明文件再設計風波

28336269_954890261316413_5664016809777604528_o
圖1 活動獎項(來源:身份證明文件再設計FB

先從圖1開始談。

活動規則一開始已經定義好獎項類別:設計獎、人氣獎與創意獎,三種獎項各有用意,選出方式也不同。設計獎是“評審團依美學、專業度、實踐性等指標,選出一件最好的設計,並作為新款身分證設計的重要依據…”,人氣獎是”代表作品累積的社會影響力,將由網路票選票數最高的作品獲得。“

這次的爭議點出在設計獎作品「形|shape」(圖2)的網路得票為46票,遠遠不及人氣獎作品「嶼民在地」的97498票。而這個得票數相對低很多的版本,不但獲得設計競賽最大獎,且將成為新版身分證的設計依據,如此結果引來不滿的網民大肆砲轟。

011
圖2 設計獎(來源:未來身分證雛形曝光 「形|SHAPE」奪設計首獎

關於網民的論點,我只能說“得票數”本來就不適合當作決選指標。首先,這是活動,投票機制不若選舉嚴謹,不只是身份審核的問題,主辦也承認初期作品曝光的方式有瑕疵,造成大者恆大。再來,網路投票勢必有轉換率的問題,有幾成的使用者因為不懂操作而無法完成投票?第三,活動的觸及率多高?比方當我知道這件事情,投票早就結束了,根本沒機會表示我的看法。假設將這次活動票選跟總統大選綁在一起,最高票說不定是其他版本。最後,投票者的判斷力可能參差不齊,所以這又回到母群體的規模了,規模越大,理論上越能降低偏誤。

綜合以上觀點,活動的得票數不能擴大解釋為“民意”,不是有了“數據”就可以無限上綱,重點還是“數據”的來源和意義。今天若是以得票數決勝負,「嶼民在地」一樣會被抨擊,理由比方知道投票活動的母群體有多少人?母群體若規模不足,能算是“民意”嗎?還適合以得票數來決勝負嗎?

35067637_626765644382583_8308098271100796928_o
圖3 初決選流程(來源:身份證明文件再設計FB

活動規則一開始已經定義由專業評審團決定最佳設計,也就是“相信專業”,這個機制的成本比公投低廉,執行效率高,相對可行許多,而且這次評審團的成員也是一時之選。篩選流程也很周到,進入決選的作品都很傑出,而且在決選階段納入人氣獎「嶼民在地」一同評選(圖3),顯然有考慮到群眾偏好。

都已經做到這樣,整個活動最後卻演變成負面的新聞事件,原因何在?

答案在於評審的標準。當標準未獲普遍認同,得票數的反差會加大不滿的情緒,所以得票數不是關鍵,只是整起事件的催化劑而已。當評審團的抉擇獲得群眾認同,即使作品一樣46票,之後的風向不會是負面收場。

先來瞭解一下決選階段,評審對優選作品的評語,首先是「形|shape」:

此作品資訊很充分,中英文都有,且文字版面處理得非常乾淨,算是相當厲害;等高線感覺可有可無,算是蠻通用的創意;臺灣島型的防偽圖像不應直接壓在照片上,照片右上角防偽圖像(黑點)建議可用類似光影變化(雷射貼紙)透明七彩的方式來表現,防偽功能副影像放前面會更好;加入英文的考量很好,示範照片很漂亮,有簽名的設計和國外很像。

再來是人氣獎「嶼民在地」:

排版設計不錯、還算乾淨,字的顏色很舒服;防偽功能TRU WINDOW LOCK副影像的設計不錯,這個作者很有概念;背面特殊顯影防偽的101圖像設計容易產生刻板印象,較像是臺北市民身份證,圖形意象格局會較受限,且右上角的幾何臺灣輪廓圖案設計較瑣碎、風格不搭。

濃縮「形|shape」的好評如下:

  • 資訊充分,中英文都有。
  • 文字版面乾淨、厲害。
  • 示範照片很漂亮
  • 有簽名的設計和國外很像。

精簡「嶼民在地」的好評如下:

  • 排版設計不錯、還算乾淨,字的顏色很舒服。
  • 作者很有防偽設計的概念。

所以評審的重點放在視覺設計的意義與美感,包括防偽設計。但防偽設計還有技術與可行性的評論,文字排版反而沒有,這裡有標準不一的問題。文字排版的實用性不重要嗎?我認為很重要,尤其是在“證件”上面。

以下按圖4內的編號說明問題點:

  1. 國旗畫龍點睛,但同一列的文字,為了屈就中英文的文字量,硬是用了難以辨識的小字,就連背面“北市換發“的字級都比國名大。若英文用縮寫,比如R.O.C.、ID card,當字數精簡後,就有空間就可以加大字級了,或是連同國旗再調大一些些。
  2. 身分證字號是證件上的重點,可以用其他色系強調。
  3. 生日用西元,不是很直覺,尤其對年長者。另外行政單位的表單大多要填“民國”的年份,等於多了一道轉換手續,有轉換,就容易出錯。當年份的單位改成以“民國”為主,整個證件都要統一,然而這樣有損排版的美感,設計者在這點取巧了。另一個優選作品「風格隨型。智慧防偽|新世代的身分證」就勇於嘗試民國、西元並列的方式。
  4. 如果其他縣市不加“CITY”,可以一列搞定,但如果要加呢?空間就不足了。
  5. 當證件需定期展延,有效期限會是重點,目前的字級都太迷你了,不利高齡者閱讀。當證件複印、傳真後,辨識度只會更差而已。
  6. 這組編號想必很少人知道作用(我也不清楚),平常也幾乎用不到,可以弱化處理。
  7. 戶籍住址的字級實在太小!簡直變成“投資一定有風險”之類的雞肋說明。跟第5點一樣的問題,為了美觀犧牲機能。
  8. 這兩組資訊的作用為何?首先,寄件地址的字級過小,且沒有必要放。如果撿到身分證,一般人會寄到證件上面指定的地址嗎?直接拿到派出所或所在地的失物招領中心比較快吧?至於下方那排看似沒有意義的字串,護照上也有,但設計者沒說明意圖,不知道國際版的身分證印這串文字的用意為何?確實有需求嗎?如果只是為了排版考量,沒有實用功能,這樣做反而本末倒置。

還有,背景的概念很好,但如果設計者沒講,誰能確定是等高線?再來,知道是等高線後,誰能看出是玉山?是玉山的何處?好歹給個細微的線索,多點探索的樂趣,比方在邊角加個等高線數字之類的。

最後一點是國際版身分證,手寫簽名為何正面跟背面都要出現?其中一個是多餘的設計。

011
圖4 設計獎的問題點(修改自:未來身分證雛形曝光 「形|SHAPE」奪設計首獎

綜合以上,設計首獎的最大問題是“字級過小”,設計人做稿常有這個毛病。文字排版,特別是方塊體的中文字,以小字編排通常會比大字美觀,這點正是設計人常會取巧的地方。裝飾性文字就算了,但證件上幾乎都放必要資訊,內容的辨識度相當重要,所以“機能”不該被“美感”凌駕

比較一下現行身分證與設計獎的字級,如圖5。為了公平,兩個版本都調整到7.97cm X 4.8cm的卡片尺寸。如果連閱讀目前身分證上的文字都顯得吃力,那麼設計獎的版本只會更糟而已。未來台灣邁向高齡社會,觀察一下長輩看菜單、報章雜誌的行為,就會知道年輕人稀鬆平常的舉動,在高齡者的世界是另一回事。

若要兼顧實用性,勢必要加大字級,但加大後,版面結構會被破壞,就沒有提案稿這麼俐落了。因此,設計獎的處理手法可以說是理想值中的理想值,到時如果真的採用這麼迷你的字級,內政部包準被批“擾民”、“浪費公帑”。

.png
圖5 比較字級大小 (左)現行身份證(來源:新式國民身分證快速辨識);(右)身份證設計首獎(來源:活動網站

至於網民批評設計獎作品“白紙一張”、“沒有設計”,若受過視覺設計訓練的人還講這種話,那真的該回去重修。一般大眾之所以這樣表示,正代表了“大眾美學”跟“專家美學”的分歧,但兩者之間不一定是平行線。能否取得平衡,端看評審團的評判標準,這點難度頗高,很容易吃力不討好。最典型案例就是影展的獲獎作品,一堆獲獎的藝術電影被評論為前衛、藝術價值高,但不知所云、故弄玄虛,最後就是淪為小眾、票房差勁的下場,而且沒人會再關注,這樣的作品會成為傳世經典嗎?很難吧!

是否有兼顧藝術與商業價值的經典作呢?1979年的《Kramer Vs. Kramer》如何?

當競賽結果公佈後引發爭議,為了釋疑,主辦單位又補上設計獎的完整說明,正文開宗明義寫了這段話:

文化包容性
「身分證」作為一張全國人民共同持有的證件,設計的首要考量便是文化上的包容性是否充裕。在本徵稿中,避免使用過於具象的視覺語彙造成既定印象的深化,是更具理想包容性的考量。當我們提到台灣,若想到的意象是既定的常見符碼,較容易使民眾對本土的認同侷限於有形之物,這也是評審團所不樂見的。

看到這裡,大概知道評審團看重的標準了,美學價值優先於實用價值,但“證件”設計的首要考量真的是“文化包容性”嗎?再來,何謂”文化“?這個標準既模糊且很難操作化,不是單單幾行具象、抽象的分野可以簡單帶過的。當評審團試圖用難以定義的”文化“當作首要標準,勢必有責任解釋清楚,否則淪為像選藝術片一般曲高和寡,引來抨擊只是早晚的事。

再強調一次,身分證是全台灣人民通用的重要證件,不是掛在牆上供專家賞析的藝術品。

等高線圖代表的意義,如果設計者沒講,誰能直覺聯想?也許這種模糊性,正是評審想要的解釋空間,但一般普羅大眾不會有那個閒功夫去探究身分證背景的曲線是哪種文化符碼,尤其造形還特別抽象。如果看不出來,就只是毫無意義的曲線而已。抽象不是問題,要看用在哪裡,在一個代表身份的實用證件上,過於抽象的符號不用期待大眾會產生共鳴。

沒有共鳴,何來認同?

這是設計者的責任。

再來,問題較大的還有通用性的評論,雖然開頭有提及需要經常查驗證件的族群,但評論內容又回到版面美感。“設計”雖然有各家各派的定義,但絕對不是只有視覺上的美,依據設計物的性質、目的,往往還有眾多因素要考慮。身分證的設計重點,一定是美感先決嗎?而且這一大段還在談通用性,”安排版面文字之呈現方式“也應當包含字級的考量,多處資訊的字級過小,不是主要問題嗎?

身分證較常被忽略的使用者之一,是社會上因職責等緣故,實際需要頻繁、反覆查看身分證的族群,如服務業、醫療人員、警察或其他公務人員等,經常必須大量閱讀他人身分證上的資訊、反覆校對,因此在安排版面文字之呈現方式時,這些族群的使用經驗其實相當重要,因此也是考量項目之一。

那麼,評審團有先了解以上族群的需求嗎?從評論內容實在看不出來。身分證的重要資訊只有姓名、出生年月日與身分證號?公務人員檢查身份證件,不用看效期?一般人不會記憶詳細的戶籍地址,當書面資料需要用到時,身分證上的資訊會不會難以閱讀?

我只能說,距離未來實際應用,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