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代官山的連棟透天相比,福岡的蔦屋隱身在大樓的商場內,外觀很一般。這樣的規模台灣也有,氣質最接近的就是誠品了,但兩者還是有顯著差異。
更像咖啡廳的書店
蔦屋佔據整個商場的二樓,空間已足夠擺放書籍以外的東西。從手扶梯上二樓後,除了蔦屋發光的店招,就屬星巴克的吧台區最招搖,整整繞了星巴克一圈,吧台周邊還有獨立的桌椅。以“書店”來說,這個餐飲區未免太大了,相當於一間門市的坪數了。站在某些角度取景,星巴克的元素幾乎佔據整張照片,不知情的人看到照片還有可能誤會。 我還滿喜歡這個規劃,咖啡廳跟書店的氣質相近,組合起來有相輔相成的效果。這裡的空間規劃並沒有明顯分隔兩者,這點很優!而且咖啡廳不會因為委身書店中,成了配角,反倒是整個蔦屋的亮點。簡單講,不落俗套。 這個空間規劃顯然很成功,在週末下午,吧台區以及附近的延伸座位,一位難求。
有時又像百貨公司
我們對於“書店”的印象,不外乎書、文具、附屬周邊、很多書櫃。即使像文青、雅痞偏愛的誠品,有額外販售高單價的設計商品,但擺設的載體依舊是書櫃,頂多是也能放書的桌子或平台,整個空間規劃呈現書店的既定印象。 蔦屋部分空間的規劃,除了上面提到的無接縫咖啡廳,還有像下圖的商品區,使用更適合陳列衣服、包包的展架。這代表兩種可能,也許一開始就有妥善規劃,保留一個區域不放置書櫃或桌子;也有可能完工後再變更,移除原本的櫃體,釋放空間給書籍以外的商品。無論是哪一種可能,至少呈現出來的空間感很理想。不然大可先放幾張桌子,衣服、包包照樣擺上去,如果銷路不如預期,還可以改賣暢銷書,進可攻退可守。

在線上音樂、行動裝置普及的年代,已經越來越少看到實體店面販售音樂CD了,像台灣的淘兒、玫瑰唱片早已不敵大環境,百視達也沒落了。然而蔦屋裡整排的光碟是怎麼回事?光是流行樂的類型,應該很難賣吧?手機裡的spotify、apple music一堆音樂啊!這一區幾乎沒有人氣,看起來就是賠錢貨。 也許,就是對音樂懷抱無可救藥的執著吧!
座位爆多
這點是暨無接縫咖啡廳之後,我最欣賞蔦屋的地方。店內各式各樣的座位,除了星巴克吧台區、一般咖啡廳常見的桌椅、小朋友閱讀區的座位,還有整排的沙發,展演空間平常就是閱讀區,走道之間偶有獨立座位。以書店來說,座位的數量相當驚人,也可以說是咖啡廳的延伸,在台灣書店看不到這樣的規劃。我經常在台灣的書店看到席地而坐的景象,很大方的佔用走道,造成其他人的困擾,這點在蔦屋並未出現。 蔦屋的做法很體貼讀者,因為這些給人坐著翻書但不用買書的位子,都是原本可以賺錢的空間。
台灣的旅遊書
這次我特別注意蔦屋的旅遊書,完全出乎我意料,台灣的旅遊書竟然好幾本都是直接陳列封面,無論福岡、熊本的蔦屋都是這樣,這是VIP的待遇,壓倒性勝過日本當地、韓國、東南亞與歐美地區的旅遊書籍。我不認為蔦屋這樣做,單純是精神上支持台灣。怎麼說呢?在附近觀察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來找旅遊書的顧客中,駐足翻閱、挑選台灣旅遊書的比例相當高,而且幾乎是妹子。所以我能推論,不敢說全日本,至少在九州地區,台灣的旅遊書具高市場熱度。這就跟台灣的書店類似,日本地區的旅遊書籍,絕對不會被擺在冷僻的角落,出版品的種類、數量也是各國旅遊書籍中最多。 我只能說,台灣不要妄自菲薄,千萬要繼續加油,不要讓外來客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