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當紅議題,全球各大企業加入研發、投資新聞不斷,台灣工研院表示,在後物聯網的時代,AI會逐漸進入生活當中,大幅提升軟硬體應用上的效率,加速人機互動的發展,甚至以機器取代人力,如居家功能型機器人、無人商店、無人自駕車的問世。
AI到底是什麼?一個邏輯判定、演算法、超級電腦、生產製造、機器人,AI可以運用的地方很多,認為需要進一步發展,需要龐大的資產(資料量與人才),更多的事前準備,才能進入研發門檻。
產品設計與其他設計科系類型有些相似,也偏向是多元化設計,除了本身產品設計外,也會接觸到視覺、多媒體、行銷管理、工業,但不像其他專科這麼硬就對了…,產品設計是什麼?大概就是從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轉化為實用性創造能力吧,像是常見物品,都可以被當成產品來設計,從大型的交通機具、傢俱,到生活用品、DM包裝、服飾配件,食衣住行樣樣可,近年因應主流也結合虛擬與互動設計。
大使館林立的代官山,有著高級住宅區的氣質。
從代代木公園步行到原宿,午後閒散的慢活步調逐漸升溫為繽紛多彩的花花世界。原宿,洋溢青春的生命力。
銀座中央通り平日是川流不息的主要幹道,到了3月~10月的週末、假期,中午至傍晚時段,從銀座一丁目到八丁目之間會交通管制,馬路變成步行者天國,跟六合夜市一樣的模式(疑?)。
每到一個國家,我總會想參觀當地的市集,尤其外國觀光客特少的那種。我的觀點是本地人越多,越能見識到當地原汁原味的風情,這樣說很矛盾,因為我自己也是外來過客,一種自己去但不希望一堆人去的概念。
一年多前有個修改高鐵車票的提案在網路上掀起熱烈迴響,甚至登上媒體版面。設計師的熱忱讓我很佩服,但是對於視覺提案,我是持保留態度。畢竟調整車票關係到許多層面,光是“使用族群”這一關就有的磨了,在尚未驗證之前,不宜直接下定論。
近期還有一則代表案例,發生在2017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的最佳影片獎,首先工作人員給錯信封,而身為最後守門員的頒獎人也沒辦法在第一時間確認清楚,就這樣搞出有史以來最狂的烏龍,我想拉拉鍊的電影團隊一輩子都不會忘。這起事件足以當做視覺傳達設計的借鏡,如果想降低出錯機率,確認接收方能正確、快速的解讀訊息,那麼驗證的功夫不能省。
前陣子聽了一場android APP介面設計的技術教學,主講人非常強調material design guideline的重要性,設計介面時應以規範(guideline)為準,甚至與上級發生意見衝突,也是規範說了算。